内耳位于颞骨内,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,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 迷路内充满淋巴,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的叫外淋巴,膜迷路内的叫内淋巴 迷路内前向后分为三部分,即耳蜗、前庭和半规管 耳蜗是听觉感受器,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 耳蜗:为一骨管,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,形似蜗牛壳 此骨管内部被骨质螺旋板和基底膜分隔成上、下两半,上半称前庭阶,下半称鼓室阶 前庭阶通向中耳的小孔,即前庭窗;鼓室阶通向中耳的另一个小孔,即蜗窗 在螺旋板接近基底膜处还有一斜向外直达外侧壁的薄膜,称前庭膜 前庭膜与基底膜之间的膜性管道称为蜗管,是迷路的一部分 基底膜是由长短不同的纤维并列连接而成,耳蜗底部的基底膜纤维较短,顶部纤维较长 基底膜上排列有毛细胞,是声音感受细胞,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相连,毛细胞上还有盖膜 基底膜感受的声波频率为每秒20~20000赫兹 声波经过外耳道振动鼓膜,然后通过听小骨的活动传到前庭窗,引起前庭阶内的外淋巴振动,进而使前庭膜与内淋巴振动,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同盖膜冲击,引起毛细胞兴奋,冲动经耳蜗神经上行,再经中脑下丘到内侧膝状体,最后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形成听觉 当外耳或中耳失去作用时,声波可经颅骨传到内耳而产生听觉,这称为骨传导 但在正常情况下,骨传导并不重要 前庭和半规管:前庭为骨迷路的中部,位于半规管与耳蜗之间,其中有两个相通的膜性小囊,较大的叫椭圆囊,较小的叫球囊 两囊各有一个囊斑,毛细胞在囊斑内,囊斑表面有钙质结晶体,称为耳石 当人体做直线运动(加速或减速)或头的位置发生改变时,由于惯性及重力作用,耳石便牵拉并刺激毛细胞,使其兴奋 神经冲动传入延脑及小脑,反射性的引起姿势反射,以保持身体平衡 同时还有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,以产生位置感觉或变速感觉 半规管共有三条,分别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,各呈半圆形,开口于前庭 每个半规管均有一个较大的膨大部分,称为壶腹,其中各有一个隆起,称壶腹嵴,嵴上有毛细胞 当头部做旋转变速运动时,内淋巴刺激毛细胞使其兴奋,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,一方面引起姿势反射,以维持身平衡;另一方面还有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,引起旋转感觉 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,在从事直线或旋转变速运动时,传入冲动使前庭核和小脑产生强烈反应,引起姿势反射障碍和植物性机能紊乱,如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出汗等反应,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、晕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