倘若司马懿的“清君侧”之令一下,王昶必会如影随形、闻声而动,北上相助。他在襄阳发兵,比任何一方州镇都能更快地抵达洛阳或许昌。
征东将军王凌,出于太原王氏一脉,与司马朗、司马懿有故旧之交,而又门户背景相同,应该也是倾向于支持司马懿的。况且,他与曹爽的关系十分僵化,曹爽曾经起用过乡里旧交文钦来制衡他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文钦传》记载:
(文钦)后复以淮南东门将,转为庐江太守、鹰扬将军。王凌奏钦贪残,不宜抚边,求免官治罪,由是征钦还。曹爽以钦乡里,厚养待之,不治钦事。复遣还庐江,加冠军将军,贵宠逾前。
所以,王凌对曹爽肯定是心怀怨忌,在这一场“高平陵事变”中是不可能站到他同一阵线的,而文钦想帮曹爽抗御司马氏,却也始终飞不过王凌这一关啊!
至于程喜、孙礼、裴徽、毌丘俭四人,均是地处偏远,手头兵马较为稀少,在这场博弈之局中无足轻重、缓不应急。程喜的门户背景与政治立场在史书中显得模糊,在此可以不论。但孙礼、裴徽、毌丘俭三人,在高平陵事变当中的“站队”倒可以浅议一下。孙礼本身就和曹爽积怨已深,曾经向司马懿当面强烈请求他出来“主持公道”、制约曹爽。所以,他对司马懿发动“高平陵事变”是绝对支持的。而裴徽与司马氏同属名门世族集团,各种利益关系和政治诉求基本趋同,且裴氏一族又与司马家关系甚佳。裴徽的侄儿裴秀后来成为司马氏最密切的心腹之一。毌丘俭则在征燕之役中当过司马懿的部属,对司马懿自是拱服。故而,他俩于“高平陵事变”中的立场至少是中立不倚的,但决不会主动支持曹爽。三位刺史的政治态度既是如此,身为征北将军的程喜自然也被掣肘和影响,导致他最有可能的选择是游移观望。曹爽从他这里,依然借不到半分力道。